一次牛津夏校能给国内外网红多少流量?
TikTok能刷到各种夏校博主,动辄几万点赞👇
评论区留言不是羡慕Rich Kids,就是说救命她好美。
只能说名校流量确实很大,连夏校的排面都这么大。
夏校,网红新型打卡点
小红书刷到N个去夏校也要大发特发的博主,从Welcome party到上课日常到formal dinner,不出个专辑很难收场。
再刷个抖音,牛津日记已经拍到了第5集👌
毕竟在留学圈,暑假没上过一两个夏校,开学都不好意思跟同学social。
不是在牛剑,就是在藤校。
夏校老师人均博后,申请巨难极其难进👇
没事晒个老外合影,展示一下社牛的social日常。
夏校结束就发帖伤痛文学:《去一次就会怀念纽约的一切》。
怀念自己认真上课的样子,想到chipotle会流泪😭
问就是《一生难忘的回忆》👇
《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虽然只有短短两三周,但朋友圈的你我像是全程参与,主打一个沉浸式体验。
毕竟追求的就是个短平快,读完直接成为名校学长学姐,更适合网红宝宝体质。
名校的流量密码算是被玩明白了。
虽然真正读剑桥和IC会被喷水硕,读个夏校反能狠狠收割一波粉丝。
至于门槛多高,只能说懂的都懂😅
又贵又卷,夏校值吗?
如今参加夏校的留学党中,盲目跟风的人变多了,市面上的夏校项目也变得鱼龙混杂。
那种扑面而来的“卷”,非牛剑藤校不去的风气,让大家的暑假都过得有些焦虑。
似乎一个暑假如果没烧掉大几万,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夏校成了新型网红打卡点。连网友偶遇黄多多去西北大学上夏校的帖子,都能成为流量爆款。
除了收获点赞和粉丝,谁还记得夏校到底是干啥的吗?
夏校设立的初衷,主要是给初高中生提供大学入门课程,以学习为主的暑期项目。常见的类别包括:预科类夏校、学分类夏校、科研类夏校。
预科类夏校
预科类夏校(Pre-College Program)即体验型夏校,为学生提供探索大学专业的机会,不带学分,通常申请门槛较低。
这类夏校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提前感受校园氛围,判断学校是否适合自己,此外也能结交朋友,丰富个人体验和文书素材。
学分类夏校
学分类夏校,即学生结课后能获得该大学的学分,学生可选择1-2门感兴趣的大学课程修读。
这类夏校主要适合对于梦校比较明确的同学,之后申请学校时对于why school和why major的问题更具针对性。
科研类夏校
科研类夏校以学术研究为主,注重选拔性,申请难度较大,含金量高。招生官会通过文书、成绩单、面试等一系列材料考察申请人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热情。
比如:麻省理工大学的Research Science Insititute(RSI)科学研究夏令营、耶鲁大学的Yale Summer Program in Astrophysics天文物理夏校,录取率均不到5%,选拔性极强。
如今读美高或者国际学校的同学,几乎人均至少一个夏校在手,一个”体验型“用来见世面,一个”含金量型”用来给申请加分。
那么如何判断夏校的含金量?
首先看是否带学分,通常带学分的夏校项目申请难度较大,对申请人的语言和学术能力要求较高。
其次看申请门槛。一些选拔性强的夏校难度不亚于美本申请,需要递交成绩单、语言成绩、推荐信、文书等材料,甚至有些还需要面试。
那么,夏校是申请英美顶尖大学的必须吗?
高含金量的夏校对今后大学申请会有一定帮助,比如参加过斯坦福人文夏校(SSHI)的学生,升学走向通常都很不错。
从大学体验、开拓视野和社交的角度来说,夏校依然是不错的暑期项目选择。通过夏校,同学们可以更好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该国该校的教育及文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从背景提升的角度来说,夏校是选择之一,但不是必选。如果大家在暑假有其他的安排,比如实习、志愿者、创业、科研,或者体育、课外活动,同样也可以作为大学申请的素材。
毕竟,即使是那些含金量高的顶尖夏校,能对大学申请产生多大帮助,也很难一概而论。
曾被名校夏校录取,但早申依然被defer的同学,也不少见。毕竟大学申请更看重整体性,包括学术能力、课外活动、文书、推荐信等。讲好一个故事,会比只有一次名校夏校来得更有价值。
希望大家合理看待夏校,不要为了夏校而夏校,要学会自己甄别信息。
不用极力崇拜名校光环, 也不必极度攀比拉踩。还要和自身学术兴趣、申请目标学校相结合,这样才能在申请季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