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Scott H Young。
或许你还从来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他在国外知识界却颇有名气。Scott是加拿大人,让他火起来的契机是他做了一件事——用10天的时间学完了线性代数33门课程。而他在TEDXTALK的演讲却真正让他一跃成为“网红”——他用1年的时间自学完了4年麻省理工的全部计算机学课程。
在演讲中,Scott提到由于政府削减教育补助金而导致学生抗议游行,进而他提出“按需点菜”的学习方式。他大学学的商科,但他同时对计算机也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决定自学完MIT的33门计算机课程。
Scott把上大学比喻成去米其林五星餐厅吃饭。他认为花钱上大学就像去餐厅吃饭,在课堂上与聪明的前辈互动,从经营机构得到研究机会和证书,这个系统是不可否认的有用的。“但就像你不是每次饿的时候都想去一家五星餐厅,你可能也不是每次想学点什么的时候都要回学校。”
对于MIT自学计算机挑战成功,Scott归功于“时间日志”。“时间日志是这样用的:你记下你做每件事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我说的是所有的事,包括你早上几时起床,以及你什么时候出去倒垃圾。”而这往往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时间日志”代表着学习效率。
“我很快意识到,对于‘我的时间都用在什么地方了’这一问题,我一直都在骗自己。我曾以为自己一周工作60小时,其实远没有那么多。我本以为我花在洗盘子上的时间有几小时,而实际上只有几分钟。在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我都是在网上闲逛或在家里瞎转悠,并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
“学生所花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了去上课的路上、在星巴克抄笔记、或者是在讲座上尽力不睡着。”Scott说,“当我要听一场MIT讲座或者一门课的时候,我会用1.5倍速来听。”所以他会把四个月的课程压缩到2天。另外,Scott做作业时手里会拿着答案,他认为没有必要因为纠结一个概念而浪费几周的时间。
最终,Scott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完了MIT四年的计算机课程。
十年前,Scott也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也喜欢像个“中二少年”一样在网络上写写自己的故事,只是他并非简单的记录琐碎的事,而是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全职博主,并拥有几十万粉丝。
“我想做这些是因为博客写作给予了我太多东西,让我想回报给别人。”
从高中开始,他就对人的学习能力很感兴趣。读大学的时候,他每天最多只花2个小时学习,别的时间爱干嘛就干嘛,就这样,他还能门门课都拿A。
Scott开始写文章的动机是练习写作技巧,他在做一个交互式软件,这是编程互动软件所必须的技能。
事实上这个软件失败了,但Scott却在博客上获得了成功。
而后他写了关于改变习惯的5篇系列文章,并发给了Lifehacker,从此他便火的一塌糊涂。
Scott先后出版了四本书,“Learn More, Study Less”,“Think Outside the Cubicle”“How to Change A Habit”“The Little Book of Productivity”,每一本书都热销。
他令人震惊的学习能力是“吸粉”的一个重大因素,而且他总是有很多想法。很多人关注他的博客想学到东西的同时,也会猜测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这个神奇的小哥甚至用30天的时间学会了画肖像画。
2011年10月1日,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1年时间自学完麻省理工学院整个4年的计算机科学课程,而不上任何大学课程。
所有的学习进程他都会更新在博客上,并会上传自己每科的试卷及成绩,如果失败的话也会告诉大家失败的原因。但很显然,他每门课都出色的完成了。
被问到进行这个挑战的意义,他说他一直对MIT的CS很感兴趣,但是他“不想投入4年的时间和几十万美金去学它”。
“我想证明学习不是一定要经历委员会的选拔和SAT考试,以及数千美元的费用,甚至不需要大多数学生想象的一定要花4年的时间来学习一门科目。”
完成了麻省理工的挑战后,他又开始尝试新的项目——“The Year Without English”。
他用一年的时间去到四个国家,学会了四门外语,包括中文,韩文,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在这一年内,他都没有说英语。而他学习外语的秘诀就是——在情景中学习。
“刚开始我什么也不会,但我去到当地之后,就会找一个人,叫他用当地的语言跟我聊天,不要跟我讲英语。我们不停地说话,我很快知道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该怎么用,没过多久,我能听懂的就越来越多。”
Scott去到中国后,在博客上分享了他在中国的见闻以及学习汉语的体会。
Scott活成了他想活的样子,也活成了大多数人想活的样子。学习在他的人生里从来不代表痛苦,他的学习是真正快乐的。
浏览Scott的博客你会发现,他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到处旅行到处挑战,并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读者。有人问他是不是真的特别爱学习才会这么快的投入一项新的挑战中并乐此不疲地总结经验,他回答:“并不是,我只是想用自己做实验,让大家重新思考学习的效率。”
而你也能从中发现他绝不是肆意妄为的人,出发点或许是有趣,但他总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向,也从不会在一个学习项目中迷失自我。比如有人觉得他在一年内学习了四国语言,那么他一定会用同样的方式去继续学习其他语言。出乎意料的,他说,“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但我不会。”
Scott说,尽管他还想学习更多的语言,但是他会担心如果继续以这样的短时高效的速度学外语,会忘记之前学到的语言。就好比我们在考试前一天背东西的效率总是最高的,但考完过后就很快会忘记了。他想在短时间内掌握这四门语言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去学习。
成功的人永远不会盲目往前跑,而是会停下脚步认真思考。
就在今年5月26日,Scott与他最好的朋友结婚了。尽管很多人称自己的伴侣是“最好的朋友”,但他们却是真的。在Scott和妻子第一次约会前,他们是相识8年的好朋友。Scott也在他的博客上更新了这一人生中新的里程碑。
Scott对中国文化和汉语都十分感兴趣。前不久他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名字就是“SCOTTHYOUNG”。Scott说做这个公众号的初衷是很多中国网友对于学习方法也很感兴趣但博客只有英文版,不利于阅读。于是他建立了这个公众号,希望中国网友也能在这些文章中学到一些东西。
Scott博客☞https://www.scotthyoung.com/blog/
TEDXTALK演讲全文
如果你们最近有看新闻的话,你们可能看过这样的照片。学生们抗议的原因是政府削减了教育补助金。
而对于这两个现象——政府削减补助金,以及学生们出来抗议;它们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价了。所以,如果你是20多年前毕业的,你可能会吃惊地发现:现在学生们要花你那时候2.5倍的钱,而且我们这里说的是实际价格(而不是账面价格),如果观众里有经济学家的话。
这不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教育成本对学生和政府来说都越来越难负担;但另一方面,雇主们要的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大军。他们要的是具备复杂分析技巧的雇员。现在全世界急缺的不光是自然资源,还有优质的脑力劳动。
对,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那,怎么解决呢?嗯,实话讲,我完全不知道。
不过,我想说,可能我们一直以来寻求答案的方向是错的。我们一直指望学校和政府能带来改变,但有没有可能其实是我们自己该改变呢?
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教育可能并不需要这么昂贵,而且,我们在没有它的情况下可能可以学得更好。
就我个人而言,我挺幸运的。当我被大学录取时,我成功地把专业选项缩减到2个:商科和计算机科学。我对两者都真的非常感兴趣。其中一个让你可以建立公司,而另一个让你可以创造技术。而且这两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毕竟,比尔•盖茨在建立他的帝国前就是个黑客嘛。不过,在我们学校里,你只能选一个专业。于是我做了任何一个大一新生都会做的事:一个严密、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于是我就选了商科,而且毕业后我也完全没有遗憾。我学到了很多,也过得很开心。但是在结束了我的大学教育之后,我一直对自己没有选的那条路心怀渴望。
我真的很想学计算机科学。
但是,回学校读书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 我不想再花4年时间,不想再应付一次招生委员会,不想再交学费,不想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就推迟我的人生并背一大笔债。
我想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学校。
然后,我想起来像麻省理工、斯坦福和哈佛这样的大学都有把课程免费放到网上的习惯。我以前上过几次这种课,而这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点子:如果你能用这种方法学一门课,为什么不直接学完一个学位呢?
于是,实验就这么开始了。
到底有没有可能不去麻省理工就得到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呢?这个想法的确挺诱人的,不过你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个事情很复杂,而且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
对,去麻省理工上学意味的并不仅仅是课堂上学的那些东西。你怎么可能用别的东西替代一个这么多维的体验呢?
我觉得上大学很像是去米其林五星餐厅吃饭。你绝不是仅仅为了食物才付那么多钱,你的消费还涵盖服务员的服务、雅致的装潢、高档的法国葡萄酒。
你买的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体验。
这对于上大学来说也是一样的。你可以和那些聪明的同辈互动,你能从这些精英机构得到研究机会以及证书。而且,和高档餐厅一样,你最终会拿到一份老贵的账单。而事情是这样的,有时候这个系统的确有用,但就像你不是每次饿的时候都想去一家五星餐厅,你可能也不是每次想学点什么的时候都要回学校。
我不想要一顿五道菜的全餐,我希望我的教育是“按需点菜”。
所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是理解计算机科学里的主要概念,比如算法、人工智能、加密以及互联网;另一个是将这些概念运用到电脑程序里。
于是我决定要让这次大学经历简单点。我的目标是通过麻省理工学生需要通过的考试,并实际动手编程。
我承认这的确是个简化版本。它把去麻省理工上学的大部分体验都剔除了。
但对于我想从中获取的东西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简化版本。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简化版本的确有用。
情况是这样的,我当时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包含33门课的课表,这和一个麻省理工学生要用到的课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有一两门课有点小区别。
而我建立这个课表时用的全是麻省理工放在网上的免费资源。唯一的花费就是买了些教科书,这意味着这个项目对我来说还不超过2000美元。
好,现在我既有目标也有资源了。接下来是困难的部分:真的学完这些课程。
我不是在闹着玩,麻省理工是个很难毕业的学校,即使对聪明的学生来说这里也是臭名昭著地难,而且,我还得不到教员、教授和同学的帮助。所以,理论上来讲这个项目是可行的,但它是不是因为太难而无法完成呢?
而当我把这告诉我的朋友的时候,当我告诉他们我准备自学一整个麻省理工学位的时候,他们强化了那些疑虑。他们告诉我,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光凭自己就学完一个麻省理工的学位,没有教职人员的支援和引导这实在是太难了。不过他们说的这最后一点在我看来并不正确,因为当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也去过这样的讲座,一个教授在里面会对着300个学生讲课。
的确,如果我有问题要问可以直接举手,但如果我有什么不懂的,最终只能自己学着去解决。所以,对于自助学位的疑虑,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它的不同寻常,而非它比正统求学难。
而当我开始学前几门课程的时候,我得到的结果甚至比这个还要惊人。我发现用这种方法学习的速度比我以前在大学里学习的速度要快多了。
目前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障碍,事实证明不去MIT反而让我的学习工作容易了不少。不过,最后这一点我得多做点解释。毕竟,我拥有的资源,MIT的学生都有,而他们还拥有很多我没有的。
当我的资源少于一个MIT学生的时候,我怎么可能比TA有优势呢?这很违反常识。
想要解释这一点,我得绕点弯子,我得讲点个人生产力方面的艰深内容。而我要讲的是一种工具,它叫时间日志。
时间日志是这样用的:你记下你做每件事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我说的是所有的事,包括你早上几时起床,以及你什么时候出去倒垃圾。
我猜你们中的大部分人以前都没有用过时间日志,你们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有多么烦人。
但只要你用过一次,它的结果会让你觉得发现了新世界。
《华尔街日报》最近有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记者就干了这个。
她是这样写的:“我很快意识到,对于‘我的时间都用在什么地方了’这一问题,我一直都在骗自己。我曾以为自己一周工作60小时,其实远没有那么多。我本以为我花在洗盘子上的时间有几小时,而实际上只有几分钟。在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我都是在网上闲逛或在家里瞎转悠,并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
而由于我是个资深极客,我以前也用过时间日志,我可以告诉你们,学生人群的情况要糟糕得多。
学生所花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了去上课的路上、在星巴克抄笔记、或者是在讲座上尽力不睡着。
如果你能把学生用在“形成新见解”和“记住新要点”上的时间加总,换句话说就是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你会发现它其实很少。
而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学生的错。毕竟,企业家们也常常发现自己在刚创业时和公司做大时的产出率完全不一样。
大机构意味着官僚主义。它们意味着更多的纸面流程,意味着你得做上级告诉你的事而不是真正重要的事。
所以,像我这样把自我教育当创业来做的人,比那些在正规系统里学习的人更有学习优势。比如讲座就是个完美的例子。
当我要听一场MIT讲座或者一门课的时候,我会用1.5倍速来听。
这听起来可能很难,不过其中的区别基本听不出来,而且,如果真的太快了,你完全可以倒回去重听。
教室里的学生并没有快进键和倒带键可以用,然而我觉得他们其实都想要一套。
这点不同带来的后果可不小。由于可以用稍微快一点的速度播放这些讲座,并且可以连着把它们看完,我可以把正常情况下4个月的课程压到2天内看完。
还有作业。学生们做作业是因为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对,有的时候这对学习有帮助,但有的时候并没有。
比如,如果你正在为某个概念纠结,为什么非得等好几周才得到反馈呢?
当我需要做一份很难的MIT作业时,我手里同时也拿着答案,每次只做一个题,因为认知科学家们认为这样的及时反馈对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而且,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运用这些点子。
能够回放讲座中的关键部分、能够立即得到关于技能的反馈,这些结构性的优势对慢学生和快学生来说都很有益。
那么,到现在我学得怎样了呢?
现在我已经完成了MIT课表里33门计算机科学课程的20门。
我说的“完成”是指:通过了期末考试,而且完成了相关的编程项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有我刚刚提到的这些提速方法,我正顺利地把4年的课程压缩到12个月内学完。
今天我们谈的主题是技术将如何改变教育机构和课堂。
但我认为这个命题其实没有切中要点。
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已经有些草根组织在重新构思教育了,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
这些运动并不是由学校或政府策划的,而是由那些受够了现有体系里有限选择的学生们发起的。
在教育方式上开辟新道路是现在的新潮流。所以亿万富翁Peter Thiel现在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份10万美元的奖学金,而且不是奖励那些去学校的学生,而是奖励那些从学校辍学来创造有趣事业的人。
而当那些最杰出、最有才、最有行动力的人开始通过不去上学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时,世界上的其他人都会注意到的。
而且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事。
“自助学位”的创始人Jay Cross正在组建一个清单,按照一所大学接受的可转换学分数来给大学排序。
这意味着你可以去一所货真价实的大学拿到一个货真价实的学位,并能只在教室里花尽量少的时间。
我知道,可能你并不想去上MIT或者为了好玩而靠自己学完一个MIT学位所需的课程,我明白这一点。
但是,即使你决定用老式的方法来接受教育,这依旧可以影响到你。
现在的世界变化得太快了,你不可能一拿到文凭就停止学习。
自学复杂技巧和重大思潮的能力对于保持竞争力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不管你喜欢与否,未来的教育将主要是自我教育。
大学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它们将一直提供一些自我教育不能提供的东西。
而且上大学是个很棒的体验,虽然有时候真的很贵。
不过,即便如此,我也相信自我教育才是未来的主流。
如果我这样一个人能够只花1/4的时间和1/100的钱就学完一个MIT的学位,你们又怎么会没可能呢?
谢谢大家。